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中华文化遗产里最耀眼的那一朵花。在经过了上千年的磨砺中,戏曲将无数个经典故事汇聚在一起,以其细腻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
从古到今,戏曲这门艺术总会给人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每个喜欢传统文化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打扮成戏曲演员的模样,挥一挥衣袖,领略中华之美。
倘若把戏剧称为西方国家的歌谣,那戏曲就是我国五千年最璀璨的歌谣。可为何没人说得清戏曲的起源呢?是历史太悠久还是故事太古老,随后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上古时期的戏曲起源
说到戏曲的起源,那可是有的聊了,第一种就是戏曲来源于宗教仪式。古时候的人们信奉鬼神一说,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戏曲与古人对鬼神信崇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还有一种说法,说戏曲是从原始社会的歌舞演变过来的,由此戏曲并没有固定的文化地点,这也是很多人都倾向的一种。
原始社会的歌舞虽可以模仿,但其宗教信仰就确定了它不能成为戏曲,但好在这时候已经有了一些戏曲的框架,我国戏曲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开始了成长之路。
第三种说法是戏曲从古代宫廷发展而来,戏剧只有上了舞台才得以生存,如果没有人去演可能就不会有戏剧的出现。
上古时期宫廷里的“俳优”算得上是最早的演员了,这些人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优”就相当于现在的实力派演员,这些人为戏曲的发展累积了底蕴。
最后一种就是说傀儡戏了,就是后台操控木偶表演的一种戏曲。在没有戏曲之前,傀儡戏就在各个地区都十分盛行,古人们能在茶馆坐一天就只看傀儡戏,傀儡戏主要以表演人物故事为主,比较贴近生活,所以又被叫做“戏曲之源”。
傀儡戏基本确定了戏曲的艺术风格,也突出了其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性质。
汉唐时期的戏曲萌芽
到了汉朝,就出现了“百戏”。“百戏”听起来就像这个名字一样,是将汉朝的杂技、角抵、歌舞演奏等所有表演形式与技艺融合在一起的表演,所以汉朝又把“百戏”成为“角抵戏”,受到了每个汉朝百姓的欢迎。
《东海黄公》就是比较初凝的角抵戏,故事说的是秦朝晚期有一位法术高强的黄公去东海治服白虎时,法术失效被白虎杀害。
汉朝百姓在演绎该剧情时活灵活现地刻画了白虎与人的打斗细节,固定的服装与结局已经脱离了角抵的竞技模型,所以戏曲在汉朝的这种表演上初步成形了。
不光在汉朝,“百戏”发展到魏晋六朝、隋朝时仍颇受欢迎,“百戏”也变成了戏曲萌芽的摇篮。
到了唐朝以后,唐朝百姓在“百戏”的基础上又创立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弄参军。弄参军是根据角色命名的,参军在唐朝就相当于芝麻小官,“弄”代表的是百戏中角色或节目的统称,就比如汉朝有“弄丸”、唐朝有“弄兰陵王”一样。
弄参军把这两种模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唐朝戏曲的专有名词。无论是在唐朝的宫廷上,还是民间组织里都能见到弄参军的表演,这种表演不分性别,周季崇与他妻子就曾经出演过《望夫歌》。
宋金时代的戏曲发展
宋朝时候社会上开始有了大规模的“演唱会场地”,宋朝百姓叫这为“瓦舍”。戏曲开始以独立的艺术形式登上历史的大舞台。宋朝为戏曲搭建了固定场所、收获了固定人群,并且当时还有“宋杂剧”,这为戏曲的独立成长铺垫了基石。
宋杂剧主要聚集在商业区,类似于北宋时期汴梁、南宋时期的临安这种人流密集的大都市。杂剧发展到北宋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范围限定,而是把唐朝的弄参军与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结合在一起了。
宋杂剧的表演风格相对比较活跃,把宋杂剧按照表演风格统分为两大类:滑稽戏与歌舞戏,这两种都是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演绎,题材也很丰富。
在这两种表演风格中,“滑稽戏”的占比偏多,《宋官本杂剧段数》二百八十个剧种中就有一多半都属于滑稽戏,但歌舞戏也在宋杂剧中享有一定的地位。
直到北宋被金灭亡后,北宋的杂剧也流传到了金,金人把宋杂剧改成“金院本”。
金朝也是十分重视中原文化的,毕竟当时的金朝领土已经占据了北方的大部分领土,境内的汉人数量也达到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所以这些汉人也对原来的杂剧有所发展。
金院本除了与宋杂剧名字不一样,其他的全部都一样。只不过金人稍微又润色了一点,这就是金朝的北方派杂剧。
金杂剧是将戏曲从宋朝过渡到元朝的重要一步,进一步推动了戏曲在中国史上的发展。
戏曲的成熟期
继唐朝的“百戏”与宋朝的“宋杂剧”以后,戏曲又来到了元朝。
元朝时期的戏曲有元杂剧与散曲,二者并为“元曲”。直至今日,“唐诗、宋词、元曲”这三大文化都是中华历史上最美的篇章,是华夏民族的精髓所在。
元杂剧与散曲虽合在一起了,但单说元杂剧就很具有影响力了,元朝百姓的也把元曲叫做元杂剧,元曲说白了也就是元朝的戏曲。
戏曲发展到元朝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经过元朝百姓的改良变得更加成熟。
元朝初期,戏曲从故事情节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物情感也更加细腻,还吸收了其他的艺术风格。之后,民间还把杂改编成各种表演,有跳舞、演出和诗歌朗诵等。在元曲的身上,不仅有北方民族的歌舞影子,也能看到百戏的元素。
要说元曲有什么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唱。元曲把文字和音乐放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说唱式的表演,在唱的同时还夹杂着各种动作。
元曲代表的是元朝,随着元朝的兴盛而兴盛,最后又跟着元朝一起走向了覆灭。元曲作为戏曲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取得了不朽的成就。
元朝灭亡后,元曲也慢慢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南戏取而代之,戏曲又迎来了第二春。也就在元朝末年清朝初期时,南戏杀出重围脱颖而出,成为了戏曲史上的“传奇”。
“传奇”是元曲之后新的出现的一种表演形式,为什么叫做“传奇”呢,这是从唐朝的奇幻小说中得来的。从明朝以后,社会上慢慢出现了以歌唱南戏为主的戏曲,象征了传奇和新颖。
明清时期的传奇在之前几个朝代上又加以改进,对于场景、道具的要求更高。人物的妆容方面,也分成了俊扮和丑扮,为了突出性格还添加了不同颜色的脸谱。
清朝时期的传奇作品共有两千六百多种,流传到今天的就超过了六百多部,传奇不愧为传奇。
清朝的京剧流派也是衍生了很多,全国各地的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方言形式、各地人民的喜好创作出来了一大批的戏曲剧本,有的甚至还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编纂到一起,出现了关公战秦琼、铡美案里宋朝的白面包公铡了明朝的清官陈世美等等。
虽然不符合事实,但也是应时代创造出来的虚拟演义。
到了后来徽班进京,迎合皇室口味对昆曲等戏种采百家之众长,融合创造了京剧这一新的戏曲品类,成为了中国当之无愧的“国粹”,以至于传承至今,让我们仍然能够听到《锁麟囊》、《定军山》、《贵妃醉酒》等优美的唱腔。
结语:
戏曲诞生在上古最原始的神灵崇拜时代,起初只是人们对大自然的位置和恐惧而诞生出来的神灵信仰,他将语言、音乐和舞蹈相结合,形成了我过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直到周朝的时候,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人的感受,甚至开始“敬鬼神而远之”,戏曲也逐渐不再是给神灵所看,转而变成给人的娱乐活动了。
中国戏曲发展了几千年,在元明清三朝到达了巅峰。延至近代,随着电影、电视剧等诸多艺术形式的出现,戏曲渐渐变得小众起来,虽然也不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朝阳沟》等新的血液加入,但戏曲的没落已经是肉眼可见的一种现象。
但是戏曲中的脸谱、唱腔等因素却是逐渐融合到了现代的一些新兴事物当中,所处可见的脸谱图案、火锅店内的变脸表演、流行歌曲中的戏腔唱词等等。
所以说,戏曲并不是没落,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被年轻人所传承、发展,毕竟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一味追求传统只是因循守旧,不符合时代发展,迟早要被淘汰。
艺术本就是时代的缩影,只有汲取新的时代气息,中国戏曲才能长久不衰,继续生存下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