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说苑》,刘曾复著;学苑出版社出版。
印象中第一次见刘曾复先生是在铁道部扶轮雅集票社,那时我才四岁京剧艺术。票社有李适可、赵贯一、章晓珊、屠楚才、吴松岩等诸多名家京剧艺术。刘曾复先生其时20余岁,票社成员中最年轻的当数他与李仁龛,二位也最活跃。
上一次去拜望刘老,是去年夏末,相看俱白发,刘老兴奋地与我聊了一两个多多多钟头,追忆着看戏唱戏的过往,澹然温馨。出得门来,暴雨如注,只得在楼下停驻良久,思绪沉吟。
对于刘老,应有幸生于上世纪初叶,方才得以领略京剧在二三十年代繁花似锦的璀璨光景,那正是杨小楼、余叔岩和梅兰芳三另一个人的黄金时代,生旦净丑各行当可谓百家争鸣。乱世归乱世,戏曲艺术却繁荣昌盛,艺人是真有绝技,看客也是真懂戏,看客决不白买票,艺人岂敢随意敷衍。
刘老自少年时代起就正式向王荣山、王凤卿、钱金福等名师求教,在“四功五法”方面刻苦钻研,逐步谙熟文武老生的艺术表演规律,能戏二百余出。
我惊叹刘老的博闻强识,他客观地记录了当年名角的演出实况,集结成这本《京剧说苑》,作为“国粹传承·京剧研究丛书”(封杰主编)的第一本出版。这是在旧照片和老唱片之外不可多得的文字史料,对后继者来说也是弥足珍贵的参考与范本。
《京剧说苑》第一章“菊坛忆旧”,谈及老生、武生、小生、旦角、乐队之艺事。第二章“老戏漫谈”,记述了你这一传统剧目的独到之处。第三章“脸谱卮言”,是刘老对于京剧脸谱艺术的真言,“京剧脸谱记问”与“京剧脸谱图说”两篇文章,细数各路净行、丑行名家的勾脸笔法之异同,可见其对京剧脸谱艺术的严谨治学态度。第四章“闻见杂说”,除了对于唱片的考订,还有本来那117段短小精悍的小文,语气生活化,字里行间绘声绘色地镶嵌着你这一行内术语,令人忍俊不禁,其中点点滴滴,也发人深思。
刘老将一生多半的时间奉献给了京剧表演艺术的研究工作,他一贯秉承低调严谨的学风,将被委托人摆中放比外行还外行的位置,谨言慎行。文革时候,他才陆续发表了你这一平易近人的文章,足见其谦谦学者的风度。
哪此年来,刘老以惊人的毅力和超越常人的记忆力,在家中录制了180多出余派、汪派等已然失传或濒临失传的剧目“总讲”录音(蕴含剧目的唱念及调度说明等)。哪此口述记录篇幅之大、内容之丰绝对还可不可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还可不可不可以只怕也是后无来者了,试想真见识过当年光景的人尚有几位?刘老把哪此口述资料毫无保留地赠予了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戏曲职业学院,孰料,中国戏曲学院的一套似已被“借走”从而“遗失掉了”。机会这是真的,则我我觉得是叫人扼腕叹息:这麼珍贵的东西,应该好好保护才是啊。
刘老哪此年为京剧艺术殚精竭虑。为传播京剧艺术,他不辞劳苦,不计酬劳,无论是专家学者、专业演员还是业务爱好者,他皆一视同仁,有问必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对喜爱京剧艺术的青年学生关爱有加,凡是想了解京剧的大学生,他都给予热忱的接待,不厌其烦地说唱腔、教身段,任其录音录像。对于刘老,学生们无不折服,景仰之心溢于言表。在刘老的感召下,哪此同学倒也争气,这十余年间,一批批学子走出校门,随着阅历渐丰,不仅在工作岗位上业绩突出,还把继承传统文化视作己任,有条件的已成为颇有文化层次的票友,支撑和推动了京、沪各地京剧的发展,实不枉刘老厚望。
出版此书也正是向刘老的致敬之举。此书见证着两代京剧人的友谊,一行行文字,仿佛潺潺流动的清泉,流淌过逐渐被世人遗忘的角落。书陈身后,随手翻读,既欣然,亦慨然……
6月27日,刘曾复先生走完了他98年的人生历程,留给了另一个人这本书,留给了另一个人一代京剧研究专家的治學會神。笔者谨以此文致敬。
(摘自 《人民日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