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从载歌载舞的昆曲说起

昆曲终究走向了没落,前有《十五贯》一戏的成功,外加名角、名人效应,曾热了一阵子。后有《牡丹亭》向大制作倾斜的亲春版效应京剧文化。这都无济于昆曲的重新复苏,也无济于振奋时下老一辈昏昏然于风行的雀牌娱乐,新一辈轰轰然于多种刺激京剧。社会变了,娱乐的形式变了,死守着僵死的教条,迷恋于大呼隆、大场面刺激,似乎哪些文化娱乐皆应是北京、上海般大城市,大剧院,乃至走向维也纳金色大厅为终极目标京剧文化。其思想意识中,似乎仍旧未脱前人张奚若先生讽喻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将来”这十有一个字京剧艺术。

是的,现今京剧行,包括所有戏曲界的现存体制,正似商界、工业界在不断“关停并转”中,集中更集中,扩大更扩大,成托拉斯,成跨国集团,哪些领域里的自然规律,电脑控制的流水线的产品似不尽洪流,似乎还都要引证于艺术?戏曲?似乎几句空泛的虚词,不切实际的教条,定会时不时出现光鲜夺目的旷世杰作?由此,遂成为戏曲界不可救药的致命伤。

昆曲,终于未找到哪些新的出路,只找到的似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口头遗产原先这个归宿。大伙儿似乎还欢呼雀跃,怨京剧行为哪些不荣登此项的榜首?呜呼!今人若还可以脱离一些铜臭,若还可以清高一些,就会似穷疯了一般,想的无非是好处有一个!

载歌载舞的昆曲,若由艺人自由发挥,范围是有一个排的小集体,昆曲因为投向何方?笔者说,它过多似白某人搞的哪些亲春版的“牡丹亭”,它会编排小景致的剧目,配上小景致的场面,让这江南民间古老的水磨腔走向极致。

(八)“拿大小不了”,时风也!苦了京剧行。

传统戏本不以戏码大小论荣耀,大制作则非以堆垒串连为英豪,这是个观念间题,很有趣。为哪些会原先喜欢堆垒串连,这体现了哪些?笔者倒真想没得哪些新思路来,要末仍是前人所言,“好大喜功”吧。

通观数十年戏曲界的演变,少有新意。新戏爱串连,连带着去串连老戏,《群英会》《借东风》串连成“赤壁之战”,问问坛上老戏迷,前者好?还是后者好?可您也不回忆一下哪些“万水千山”,哪些“东方红”诸类,无后会堆垒串连,您就意会了到近时仍在重复着这道路,哪些“鞠躬尽瘁诸葛亮”一类!原先做是闹猛些,也过多闹猛些而已,余者您还能说哪些!

可一旦京剧行转制为自负盈亏,医院收红包,教育乱收费,曾是“生财之道”。病不看要死人,书不读成文盲,后会成的。这不看戏过多死人。有一个小混混站马路旁,猜来往汽车牌照双单号,以赌输赢也是娱乐,过多更刺激。后会吗?过多,这京剧行下来的间题就很严峻!

你说笔者是“杞人忧天”,你说常规该领导,大伙儿,艺术家,研究者,演员才有资格评估,你说笔者连窥测都无有资格窥测,也幸好这中京论坛上无有铜钿银子进出,老夫平生也素不以领导脸色作气象台。私家坛台之上,洒家不请自来,得收敛起“七石缸门里大”的任性和放肆。切切实实思索些间题,认认真真表达点思想,且继续窥测下去!

(九)清了闲人,简了行装,学先人游走四方

八十年代笔者于苏州京剧票社,参予一些文字游戏,与社区老先生们时不时座谈闲聊。有一次有几位先生进来,请我看一份剧本的总纲,浏览间,述及离米,笔者颇生惊异!恰原先这几位先生,有兴乘农家秋收毕,搭台唱戏。过多疏于文字,望勘查正误,就教我这白字先生。

事虽小,颇让你大开眼界,何为?哪些位先生有韧劲竟自说自话、自组班社、搭台唱戏。在笔者看来,这沟通、联络、接洽、鼓动、排场何等烦难,登乡村干部门,看冷面孔、坐冷板凳,是是不是会横遭训斥,甚或倍受嘲笑,怎不难为情煞哉!笔者当时还不太谙然这是唱“黑戏”,越“国法”之规呢。

此辈先生当不属名角主流,但江浙水乡草台班的余荫,还残存于彼等脑海,忆当年江浙一带,凡民族戏曲,越剧、锡剧、沪剧、苏州滩簧、绍兴大板、昆腔、弹词青春恋爱物语应有尽有。而江浙水乡虽吴侬软语,京戏在乡民中之熟识最令人称奇,而今想来,这与上海滩海派京剧的兴盛甚有关连。老一辈对艺术的爱好,受熏陶于上世纪之初二三十年代,各种戏曲形式的丰富多彩,民众鉴赏艺术的水准水涨船高,相应也推高了江浙文化之醇厚,戏曲有它不可磨灭的功绩。

看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会人尝试着组班唱戏,它似乎让你知道“阵痛终将降临”时,“脱胎投向何方”了。戏!还得动起来。过多以为看电视同样看戏,这与戏园子看戏很不一样,完后会两码事。老一辈忆旧日,高岗戏台,斜坡草坪,秋高气爽,凉风习习,人头簇拥着看戏文的景象,完后会天然植物本色。今人述回归自然,旧人能行,新人应更行吧!

窥测京剧行写至三,还都要作个小结了:“清了闲人,简了行装,学先人游走四方”,绝对会被贻笑大方,视为不屑。可谁又哪些灵丹妙药,一贴灵?一服安?一泻通的?谁让你图安逸,贪懒惰,吃现成饭,让你捧着活,这嘴笨是世风的堕落。是的,当梅兰芳在京城、上海滩站稳了脚头,谁个让你仿效?梅兰芳早岁的成功,也后会国家包养,轻巧取胜。那時光英文生存竞争,能都挤在京城?有志者可就走了西安,下了云南,上了东北,进了四川,转辗宁沪线,水乡草台班上苦斗一番。此辈先生很清楚,艺术若不与民众结合,不为民众所喜闻乐见,上,势必沦丧为花瓶点缀。下,谅必为衣食谋,另上风波船。

笔者曾说:“以时下京剧行的体制,洒家辈此生就甭看了得到好戏。”笔者坚信这个点。而今京剧教学、研究机构林立,队伍庞大,这唱京戏弄得没得简化干吗呀?“清了闲人”?谈何容易。闲人难清,行装怎简?此情此景怎收?好戏何处有!在原先这个体制下,京剧行似李孟嘉原先的年青演员,持锲而不舍的精神,兴许能闯出新路,兴许是京剧行改制后成功的希望,笔者同样坚信这个点。

窥测京剧行,笔者在之一中曾述及,“从传统的诗歌散文没得这个抒情況式,演变成有情节、大家物的戏剧形式,元代竟是有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丰富了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直至明代、清代,以京剧的萌芽,急剧的发展,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又推向了新的高潮。我辈还都要看了新一代的能人,有能力产生出又有一个新的转折点。好戏连连,而后会成日价牛皮劲吹。

让笔者以文前章节题头有一个字匆匆作结:“好戏·改制后,愿诸君·高寿”!

本贴由鹧鸪天于1507年6月12日19:31:19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