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半台戏”——民间戏曲介绍

杨生祥

引言

在武威地区民间流传着一个戏曲品种,针对“大戏”秦腔而言,它只是一种民间小曲戏,人们称之为“半台戏”。广义的讲,它包括了古浪县的老调、民勤县的镇番小曲和武威市的半台戏;狭义的讲,流行于武威城乡的眉户,才真正是凉州人所谓的半台戏。本文就后者的今昔、特征、剧目和音乐等作一简单介绍。

半台戏的今昔

半台戏原本是以当地的民歌俚曲为基本声腔的表演艺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一方面大量吸收了山陕眉户的曲牌声腔;一方面逐渐引进了兰州鼓子的行腔伴奏,加上原始古朴而又富有地方特色的化装表演,自发而分散地发展并活跃于乡间田头。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经并置、溶解、互补和化合,形成了有凉州特色的眉户剧——半台戏。

第一个半台戏班子诞生于1927年,由古浪西山堡人郭聚堂(人称郭旦儿)领班并任箱主,他与他的班子先后在武威城老君庙、马神庙和东关光明寺演出,使半台戏从农村走向城市,其观众面也从农民扩展到商人、市民,扩大了半台戏的社会影响。但总的来说,半台戏仍以乡下演出为主,艺人多是来自农村,农忙务农,农闲唱戏。郭聚堂之后,当过领班箱主的还有当时武威南街当铺的郭掌柜,继有草场街的王克菊,再有武威陈家南园的陈栖凤。半台戏中较有名的除郭聚堂外,还有武威张清堡的张瑞、永昌镇的陈克德(陈铁勺子)、董百裕、羊下坝的张录昌等人。武威下双的赵寿德、金塔的陈吉孝都曾作过半台戏的演奏员。

半台戏是半职业性质的,活动范围多在农村,局限性大,自发性强。随着专业戏班的勃兴,特别是建国后专业文艺的发展,半台戏就逐渐“式微”了。六十年代至今,半台戏的正式演出已不多见,除乡野村舍偶有业余性演出、茶肆酒店或有自娱性清唱而外,只能在贤孝艺人那里听其余响了。

半台戏的特征

作为一个剧种,半台戏的特征是十分鲜明的。首先,微型的演出阵营。半台戏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意指演职人员只需七至九人。其次,短小的剧目安排。半台戏多是生动风趣的地方戏和精练感人的折子戏,角色行当多的大本戏不多演。再次,随意的场地要求。院落、庙台皆能开锣;堂屋、廊下均可演出。一句话,场地随处可是。还有,轻便的行头服装。半台戏的行头不但简单,且以软当先,便于打成随手携带的包袱。最后,灵活的队伍聚散。半台戏多系农村民间艺人,农忙务农,农闲唱戏。聚之方便,散之容易。

上述特征既是与“大戏”秦腔的区别所在,又是它自身优长与缺限所在,也是它被称为“半台戏”的原由所在。

半台戏的剧目

半台戏因其人员设施和服务对象等的制约和引导,其剧目多是风趣、幽默的生活小戏,间或也有精彩、凝炼的传统折戏。其风格以粗犷入俗见长,适于农村乡野娱乐和自娱。常演的较有名剧目有:《李亚仙刺目》《田三婆捣灶》《两亲家打架》《刘海撒金钱》《三娘教子》《花亭相会》《张连卖市》《郑旦打子》《打懒婆》《闹书馆》《小放牛》《下四川》《钉缸》《卖水》等等。此外还有一些趣味低下的剧目如:《大保媒》《抽蒜薹》《十八摸》《大烧火》等。

由于艺人们文化素质低,除上演代代因袭、世世相传的剧目而外,不可能有轰动的自创剧目。据说建国前也曾出现过少量文明戏,建国后也曾上演过少量现代戏,因仅限于局部个别,且未造成相当影响,可以略而不计。

半台戏的音乐

半台戏的音乐既是当地民谣俚曲与山陕眉户互相吸收溶合的产物,同时又受兰州鼓子的强烈影响。它似同又不同于山陕眉户,似近又不近于兰州鼓子。从半台戏音乐的体系上看,它属于曲牌连缀体;从构成上看,它分别由器乐曲牌、唱腔曲牌和锣鼓经构成;从调式上看,它多由宫、徵调式组成。主奏乐器为三弦,伴以其它弦索。作为一种戏曲音乐,与山陕眉户相比较,它有如下突出的特色:

首先,半台戏音乐较山陕眉户原始古朴。曲调上平直古朴、风趣幽默:结构上短小整齐、好记易唱。唱腔中没有过大的起伏,动作中少用复杂的铜器。贴近生活的戏剧情节与富有特色的凉州方言,使其更显古朴稚拙。

其次,半台戏的某些曲牌与山陕眉户采用了不同的调式。如曲牌【紧诉】,山陕眉户上、下句的落音分别是宫,商,为商调武;半台戏上、下句分别是商、宫,为宫调式。另如曲牌【背宫】。山陕眉户属燕乐徵调式;半台戏则更靠近燕乐宫调式。

再次,半台戏的大调(不是指调式,而是指乐曲的情绪幅度和结构规模)较山陕眉户更少。【背宫】很少唱,【金钱】、【落江怨】等几乎不唱。

还有,半台戏音乐与兰州鼓子在声腔旋法上也有血肉关联。兰州鼓子中的【叠断桥】已是半台戏中的主要曲牌之一,但已完全与半台戏化合了。半台戏中的曲牌【摩掌】,则是借用兰州鼓子曲牌之名的眉户化新曲。兰州鼓子中的间奏“三环”,也已成了半台戏过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后,半台戏在曲牌上与山陕眉户也多有不同。同名异曲的如【纱帽翅】;异名同曲的如半台戏的【东调】、【苍龙哭海】、【老龙哭祠】、【放风筝】等,山陕眉户分别命名为【东京】、【老龙哭海】、【黄龙滚】、【剪尖花】等;同名同曲而改变了调式的如【紧诉】、【背宫】等。

结语

半台戏从兴起到蜇伏,经历了近百年时光,它的升沉兴衰既是生活的呼唤,也是社会的选择。它几经风雨、历尽沧桑,因而也给予了人们丰富的启示,诸如:吸收引进、为我所用的胸怀魄力;以小为主、运作灵活的应变能力;贴近生 活、着眼观众的艺术追求;不讳俗陋、不附风雅的品格风骨等等,都实在是应引起文化工作者深思的。它是一份颇有分量的遗产,自然也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有学习、研究、继承、扬弃的必要,进而把它作为养料和肥料,让它在培育社会主义文艺之花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1991年5月31日深夜

杨生祥,1959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后分配至武威地区歌舞团,担任首席小提琴、乐队指挥、作曲等。后曾担任地区歌舞团副团长、书记等职。对凉州地方音乐、戏曲深有研究,曾任武威地区民间音乐家协会主席。

(作者简介资料来自凉州区文化馆)

武威半台戏民间戏曲介绍词「武威半台戏民间戏曲介绍」

凉州半台戏《闹书馆》剧照 江苏昆山

武威半台戏民间戏曲介绍词「武威半台戏民间戏曲介绍」

凉州半台戏《花亭相会》剧照 凉州区文化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